吴述桥:论文学在新疆双语培训中的地位与作用
发布时间: 2022-07-19



摘  双语教育对新疆教育、文化和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功利化和实用化倾向,有一些培训显得低效而重复。本文认为文学教育可以给双语培训带来积极作用。文学教育可以改善课堂教学,提高学员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对中华文化的情感与认知。文学教育不仅是为了让他们更好地掌握汉语,也是为了培养学员现代人文精神,应该在新疆双语培训中占据一定的地位,因此本文继而又探讨了文学教育在双语培训中的现实可行性。

双语培训  第二语言习得规律  文学教育


双语教育对民族地区教育、文化和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民族聚居地区使用汉语的机会相对要少很多,定期和不定期的双语培训是巩固与扩大双语教育的重要举措。新疆双语培训工作一直受到国家重视,为新疆双语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就具体教学工作而言,也存在过于功利化与实用化的倾向,给双语培训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汉语与新疆多种少数民族语言分属不同的语系,不同语系族群之间的第二语言习得远较同语系之间的学习为难。现在双语培训有些急功近利地追求汉语水平考试成绩和话语交际水平,让成人埋头于枯燥的生字、词汇和语法学习,埋头于不断的做阅读理解题,极容易挫伤积极性,客观上也引起少数人的不理解乃至抱怨,与双语培训的美好愿望背道而驰。扭转双语培训工作中存在的过于功利化与实用化倾向,牵涉到培养理念、考核方式、教材选文和教学诸方面话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努力,本文仅就文学在双语培训中的地位和作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是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的重要范畴。英语是国内学习规模最大的第二语言。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受到国内英语教育的许多影响,课文选文同样偏重当代文化和社会材料,教材以词汇、语法和表达的教学为核心。英语学习在我国有着长期经验和教训。从小学一直贯穿整个中学阶段,到了大学阶段还要不断学习英语,研究生入学考试仍然是重要门槛。但英语学习常常因为时间漫长而效率低下广受诟病。即便如此,英语考核在全日制学校和其他课程并无太大差异,只是在许多高校要求学生在大学阶段达到英语等级考试的某个等级。而民族地区的双语培训比英语有过之无不及。由于民族地区语言使用的特点,新疆双语培训是经年累月的,且很多时候以汉语等级考试作为硬性要求。汉语等级考试多少受到过英语等级考试的影响,在命题理念、方向和内容诸多方面十分接近。姑且不论这些合理与否,我们应当承认,新疆地区的双语培训和英语教育一样也是效率比较低下的。一些学者也曾提出要通过文学教育来提高英语教育的效率。[]民族地区的双语培训和英语教育有着第二语言习得的一些共同规律,我们未尝不能探讨文学对改善双语培训的积极作用。

但能否用文学来教一门语言课程实际上是人们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话题。英国人在很长时间内都在坚持教语言即教文学的传统,他们在学习外语的时候主要是学习这门外语的文学作品。随后也逐渐出现了为使用而学习语言的新传统,这种新传统往往忽略经典文学作品,多用当代文化和社会材料作为教材,希望通过教授当代语言的某些法则,让学生能够掌握并运用这门语言。应该说这两种传统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前者忽略了与当代社会的对接,而后者则显得琐碎。人们对此问题的意见是各执一端,强调一个就打倒另一个。当然,也有些学者希望能将两者结合起来。[]不论是从编写的教材选文、考核要求还是实际的教学来看,我国民族地区的双语培训秉持的显然是“纯粹”的语言教学观念。探讨文学在新疆双语培训的作用,并非是要全盘否定“纯粹”的语言教学这一实行已久的培养模式。它之所以能够对双语培训有着巨大影响力,充分证明它是有生命力的,问题是应该怎样借助另一传统的优点来克服其有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

从显而易见的层面来说,文学可以提高学员的汉语学习兴趣。不论学习什么语言,让学生每天坐在教室里面背诵词汇和语法,这是一件极为枯燥乏味的工作,耗费大量的心血,而又很难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因而没有相当的毅力难以完成。教育者不应该去苛求双语学员的个人意志与品格,而是要反思自身在教学诸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新疆地区双语培训教材多种多样,以自治区教育厅组织编写的汉语强化教材为例,这套教材体例类同于语文教材,但除去难度级别设置、作业训练、作文练习等方面有许多不同之外,其教学文本实在不能让人满意。这套教材文章多选自《读者文摘》等报刊媒体的小故事和短篇寓言,少量来自自修教材,较少经典文学作品,这些文章风格千篇一律,内容枯燥乏味,语言表达平平,情感多少有些矫揉造作,并不符合人文精神的诉求。除去一些字词和语法问题,能够提供的其他语言要素是相对要少很多的。经典文学文本用大量的鲜活的生活素材去刻画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有着完全不同的对话和心理活动,具有曲折多变耐人寻味的故事情节,能够运用各种风格的语言描绘大自然与社会,表现书写者内在的精神与情感。笔者几年的双语教学实践也证明,文学文本比一些现行双语培训教材的选文更能够吸引培训学员。

提高学员学习兴趣还只是浅层次的,文学本身所具有的可能性才是需要加强其在双语培训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主要原因。双语培训取得了很大成就,也有大量学员的汉语水平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表现就在:他们记诵了大量的词汇,不断的区分同义词近义词,机械地记住实际上语言学学者都未必能讲清楚的语法现象,培训多少次也仅仅是在记忆和不断重复地强化这一过程。究其实质少不了缺少对语言的理解这一原因。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思维、文化和情感的载体,要学好这门语言必须深入到民族的思维、文化和情感的深处。文学是最能表现语言复杂性的载体之一,也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思维、文化与情感。胡适在“五四”时期就已经提出过“文学的国语,国语的文学”这样的主张。胡适呼吁国人努力创作新文学,用以巩固和发展新兴的白话文,体现了他对文学和民族语言关系的深刻认识。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反映。作为最能体现语言复杂性,最能体现民族文化与情感的文学语言,它也能够表现出一个人和一个民族的思维深度和韧度。这些无疑都是语言的精髓之处。学习语言,当然要掌握到这种语言的精髓。也只有如此,才能说真正熟练掌握了一门语言。惟其能够做到这一步,才能说双语培训学员的汉语水平进入到一个新的天地。

提倡文学选文教学首先是为了语言学习本身。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通过对文学的学习,可以让学员了解汉文化相关知识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汉语的语言特性。就汉语结构来说,单独一个字的含义和性质往往并不太重要,而是要注意字与字之间的关联。汉语字词缺少形态变化,通过字与字之间的不同排列,相同的字能够表达出完全不同的含义。比如说汉语说“我爱你”和“你爱我”,这就是两个意义不同的句子。而维吾尔语是有词性形态变化的,不能如汉语这样调换位置。再者,汉语句子一般是主谓宾结构,维吾尔语则是主宾谓结构。通过了解相关文化知识,我们在从事语言教学时就更能够拿捏准确。文学无疑是提供这种相关文化知识背景的重要文本来源之一。还不仅如此,通过文学作品,学员可以接触到大量的鲜活的汉语材料,让他们能够静心体味文字在文学作品中的魅力所在。汉语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讲求炼字,字的不同,境界相差不以道里计。就语言学习来说,我们可以从一字不易当中发现汉字的实际运用。如“僧敲月下门”与“僧推月下门”,两个字不同,表达含义就完全不一样。学员在学习过程中也必须知道“敲”和“推”的准确含义,否则也无法领会运用“敲”字的妙处。

还不仅仅是对语言本身的理解。

语文教育领域早在八九十年代就已经提出过文学教育的命题。文学原本具有教育功能,八九十年代重提文学教育,强调文学教育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一是对学生进行文学知识教育,二是借助文学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三是让学生接受人文精神的内在价值。这三个方面对双语培训来说同样非常重要。学员固然是学习语言,但也是学习知识、思想和文化。只有这些才能让学员真正掌握一门语言。要落实文学教育并不容易。在“世纪末语文教育大讨论”之后,教育部颁布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并组织编写了多种语文教材。其实这并不等于说过去的语文教材就没有文学作品。改革前后时期的语文教材体例并无太大变化。现行的内地汉语语文教材采用的仍然是文选形式,除了一些说明和议论文体,剩下的大部分是国内外各时期经典文学作品。通过经典文学作品的学习,学生一步步接触并最终能获得一定的文学欣赏能力。改革前后的差异主要是贯穿教材的理念有所不同,只是后者更强调人文素质等内容。新疆地区双语培训就教材选文来说在人文素质培养这一块还是相对欠缺的。双语培训虽然是语言培训,但同样需要提升学员的人文素质,把纯粹的语言学习变成人文修养的过程。

反对运用文学材料进行语言教学的理由有很多。一是说文学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是个性化的和偶然性的语言现象,并不一定适合语言学习者使用。但实际上我们运用的任何语言材料都是语言现象,文学材料和一般语言材料之间没有严格的边界,并不存在一个抽象的语言可以让学习者以不变应万变。即使存在一个度的问题,个性化的语言或许增加了学习难度,但同样可以激起学习的关注度,只要在教学中处理得当,反而会促进学习。还有些反对意见是直接针对文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因为在某些学习者看来文学是枯燥无味的,繁琐的情节和难解的词汇都让他们丧失兴趣,但只要选文按照一定标准进行分级就不会存在任何问题。最后,反对者认为文学材料和现实生活不同,经典文学作品常常脱离时代,而语言学习主要还是为了交流。语言本来就是社会性的,文学作品不一定直接运用交际性语言,但文学作品本身也是对话性的。实际上内地汉语语文教材的选文很少有反对者所提出来的远离学习者的情况,可见还是选文标准及教材处理的问题,只要编选者选择恰当的文学材料并作一定的处理就可以得到很好地解决。

提高文学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地位并不是说要把语言学习课程变成文学课程。这里容易出现理解偏差,成为一些人反对文学教学的原因。两者之间的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文学课程以文学知识学习和文学欣赏为主,文学课程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学和文化修养。而第二语言学习中运用文学最终还是为了让学习者更好地学习语言,陶冶性情,培养兴趣,涵泳文化是潜在的,语言要素才是教学的首要任务

通过文学材料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比较系统地的学习语言。文学作品有许多材料可以用来展示语言特征。从语言学角度来说,文学语言和日常语言之间的差异并非象许多文学研究者那样强调的差距那么大。文学语言有时候会打破常规,甚至在句法结构上也会如此,但其背后的语法规范和运用并无太大区别。真正的问题是文学创造了一个话语世界,在文学语言在表意之外还有在这个话语世界中的引申含义,使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不过,通过教师的有效教学能够克服文学语言的不确定性和多义性问题。举一个比较熟悉的例子,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打破了语言运用的常规,这个字并非不可理解,而是需要教师恰当地指出“闹”字的好处,这样就能抵达一个民族语言的思维深处。其他的语言练习也同样如此。比如,教师还可以通过文学作品编出很多语言练习,近义词反义词比较、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句式和俗语等等,所有这一切都可以达到某个具体的语言目标。恰恰是文学材料中那些难以解释的语言现象才能够更好地体现这一语言背后特有的思维和情感。写作是新疆双语培训的老大难问题,而文学作品讲究语句修辞和篇章结构,正是写作课的最好范文,用好文学材料对写作教学不无裨益。

总之,文学教学不同于文学专业或者文学课程,也不同于传统的语句修辞学。第二语言学习的文学教学强调对课文字词句的语法现象学习,注重篇章结构的分析,字句的欣赏,文体讲解等等。当然,要做好文学教学,需要教师对词语、句子和篇章有深刻的体认,而这无疑又需要对语言、汉语思维和文化精神等都有十分的把握和理解。

但这也不是说文学可以包打天下,而是要把文学教学用到恰到好处。

就教材选文而言,文学也并不能涵盖语言学习的所有命题。第二语言学习通常包括精读、泛读、听力、口语和写作几个部分。除了口语需要练习对话,写作要写成文章之外,其它部分主要由一篇篇文章构成教材的核心部分。以选文为主的教材并非第二语言学习的惟一模式,现代史上许多翻译家如傅东华和汝龙等的外语学习经验告诉我们,文学名著阅读训练也可以成为一个十分有效的模式。但在现有的大规模培训的形势之下,选文教材仍然是很难代替的一种方案。选文可以让学习者广泛地接触各种语言材料,这就意味着并非每篇文章都应该是文学作品。语言学习也需要了解这门语言背后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虚构类文学作品所提供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并不一定可靠,而且也需要学习许多说明文和议论文等文体的文章。内地语文教材的选文也有相当部分不是文学作品,英语教材同样如此。

除了教材之外,还有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文学的参与。文学的定义是十分复杂的。什么是文学作品很难做出一个明确的界定,特别是将散文也归入到文学当中去之后。我们常常是在按照惯例来区分文学与非文学,将孔孟文章纳入到文学史的讲述当中即是一例,同时又把现代很多政论文排除在外。我们忽略文学的定义问题,按照惯例来选择文学文本,不会扩大文学文本选择的范围,自然比较保险,除此之外可以再选择“应用文”。但不论是文学文本也好,是“应用文”也好,教材的每一篇选文都有自己的篇章组织和叙述,也有自己特定的话语修辞等文学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强调的是教材选文或多或少具有文学性,而不是一定要求文学文本。

还不仅如此,文学还存在于普通日常用语之中,这个才是教学中最难的部分。从话语修辞和叙述的角度来理解文学,也存在诸多的难处。文章的语言、篇章组织和叙述很多已经成为日常生活常识。一方面文学在不断地发展,今天认为已经是平常的话语表达,可能在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文学修辞,一些基本的语句修辞已经成为汉语构词和语句基本表达的一部分。这些对本民族语言使用者来说不存在任何疑难,但对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这一切都是新的,需要教师去重新激活已经沉淀在思维和文化深处的“文学常识”,否则学习者面对这些陌生的文学问题会觉得有些突然甚至是茫然无措。“狡兔三窟”、“井底之蛙”、“画蛇添足”等等都有背后的故事。这些还属于比较解释的。再举一个看似简单但却不容易说清楚的例子:他是个气管炎。用维吾尔语直接对应翻译很简单,但用汉语解释起来要大费周章。首先要解释气管炎。“炎”是火苗升腾的意思,支气管显然不可能火苗升腾的。这里的“炎”有中医借助五行学说对人体某些疾病赋予的特殊含义。这两个含义之间具有转义关系。将其理解成文学修辞,像升腾的火一样,引起身体红、热、肿、痛等表现,就能够更容易让学习者掌握“炎”的常用含义。但“他是个气管炎”这句话还需要进一步解释,这里运用了谐音修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学其实是参与到了所有文章当中去。但也必须说明,话语修辞也容易成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还存在着如何把握分寸的难题。

文学教学还不只是材料的文学性问题,还包括教学方法。许多文学材料提供了场景和对白,尤其是那些戏剧作品更是如此。戏剧作品可以成为情景对话的绝好材料,实际上一些学校也在尝试用戏剧表演来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如塔里木大学就有自编《情景对话》教材,教材选用戏剧作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表演中来,实践证明这一做法的效果良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编写的汉语强化培训教程也在主课文后面附有一段情景对话,教师可以通过情景对话来练习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语法现象,可以说是这套教材的亮点之一。即使没有那些戏剧对白,也更容易让学习者参与课堂讨论。学习者可以根据故事就某些话题展开讨论,而故事提供的语境也能够更好帮助他们记忆语法现象。在文学要素的教学之外,一些语言现象也可以用文学来教学。词汇和一些固定用法由教师创造文学场景,提供一定故事情节,能够让学习者更容易接受,和造句练习结合起来,能够更好巩固相关知识。


来源:吴述桥,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新疆社会科学论坛》2013年第4期。


*此论文为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成果,项目编号Y201122301;国家语委2011年度立项课题成果之一,项目编号ZC125-02

[]王靖宇:《文学在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作用》,1980年《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 J.F.Wallwork:《文学在语言教学中的地位》,蔚然译述,1980年《外国语文教学》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