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鲁迅作品的时光记忆
发布时间: 2021-11-29


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段增勇

 

读中学时,就开始阅读鲁迅作品,留下深刻记忆的篇目很多,如《故乡》《一件小事》《药》《孔乙己》《阿Q正传》等。要说这“深刻记忆”,无非文章中的一些片段,或某个细节。比如《故乡》“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一件小事》“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药》“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中学时读鲁迅,似懂非懂,看似懂的,其实也很含糊,不很明朗。倒是鲁迅那浓密的胡须,很吸引我,让我认为胡须是男人形象的一种标配。

读大学了,不能不读鲁迅作品。进大学那一年,正是鲁迅100周年诞辰,学术界很热闹,各种纪念性活动和学术交流很多,但因为没有关于鲁迅及其作品和思想乃至精神的种种储备,便像是看热闹听稀奇,门都没有摸着,只是感觉那热闹和稀奇的背后涌动着一种我等懵懂青年所不能触摸的神秘。上“现代文学史”课,给我们讲课的是一位对鲁迅有研究的老教授,老教授掌握的典故和实例很丰富,讲得很认真,但他不善于讲课,口头表达的缺陷也很明显,一激动就“这个这个”的间歇性表达,以助推正常的表达,当“这个这个”失却了助推力,便伸出手指敲打讲桌,看得大家常常在课堂上发出笑声。老教授并不生气,依旧用心教学。现在回想,那时,很多教授思想的禁锢还没有完全冰释,又能有些什么新鲜活泼的内容给予我们呢?

大概是大学二年级时,我在图书馆里借了一本书,瞿秋白(笔名何凝)编录并制序的《鲁迅杂感选集》。这本选集把我带入了鲁迅的世界。选集篇篇都是精粹,我读得兴致盎然,虽然不能完全、整体地理解,但是一些精妙的句子常常让我感受到深刻的警醒,有如闪电划过,有如惊雷滚过。尤其是《灯下漫笔》“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就是现在,还能想起读到此句的那声叹息,而伴随叹息的,却是一种疼痛,一种痛彻心扉的关于“人的存在”的浩茫思绪。

再就是《论睁了眼看》,更是深入灵魂深处,直接影响了我后来的人生。鲁迅对于历史、现实、自己、国民性等的思考和解剖,常常在不经意间让我如醍醐灌顶。又因为学力不逮,见识不多,读鲁迅作品,也总是一知半解。对于丰富的鲁迅和深刻的鲁迅,依旧是一种隔膜和生疏的状态。总之,在鲁迅的作品里,悲伤过,痛苦过,忧愤过,沉默过,孤独过,荒凉过,窒闷过,喘息过,就是没有欢喜过,开心过。一个忧愤深广的鲁迅,一个锐敏困厄的鲁迅,一个压抑苦闷的鲁迅,一个奋力挣扎的鲁迅,便是我所能感受和理解的鲁迅。再后来也渐渐听到有人奉劝,年轻人还是少读鲁迅。对于这个提醒,我不是很接受,我有一点朦胧的感受,阅读鲁迅作品让人的心情好不起来,不是一种愉快的阅读状态,但它在启迪和开悟我们,于无声处给予我们一种生命的觉醒和精神的觉悟。20世纪80年代中期读《阿Q正传》,读鲁迅用一种喜剧的笔调写阿Q的悲剧人生,更是感受到了一种欲哭无泪的悲楚,荒诞的文笔之下,戏谑的文字内里,有着深刻的悲悯和绝望。渐渐地,一个绝望的鲁迅,又成为我的鲁迅映像。到后来我才慢慢觉悟到,鲁迅的作品里也有着一种光,那是人性之光、生命之光、精神之光、思想之光。

走上讲台了,要讲鲁迅作品,这也就成了一个问题。首要的是如何读懂。要读懂,仅仅阅读原著还不够,还必须涉猎相关的研究性文章。当时,凡是有关研究鲁迅及其作品的文章,我都如获至宝,狼吞虎咽般阅读,即便读得云里雾里,也总能在相应的文字里寻找到适合自己教学的点点滴滴。在1985年第34期《文学评论》,我读到了王富仁先生的博士论文摘要《〈呐喊〉〈彷徨〉综论》,更像是发现了新大陆,有关两部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诸多真知灼见,解了我的燃眉之急,我在鲁迅小说教学中也就“拿来”即用。更为重要的是,它启发我在鲁迅作品阅读和教学中独立思考与努力发现。比如教学《药》,反复阅读,咀嚼和感受鲁迅所说的“安特列夫式的阴冷”,竟然发现全文的14个比喻句,对于整篇小说悲剧氛围的渲染起到了独特的效用,于是我单单抽出了这14个比喻句特别讲解,并分别用“鬼气”“活气”“死气”高度概括刑场、茶馆和坟地三个场景的氛围,凸显整篇小说的悲剧氛围。而且《药》这篇小说很富有戏剧的剧场性特征,大可要求学生从戏剧的角度改写或者编排。因为涉猎鲁迅更多作品,并结合一些未入选教材的作品,整体浏览,发现在鲁迅的笔下竟然没有写到过“春天”,一如《为了忘却的记念》写到的“惯于长夜过春时”。于是乎,“鲁迅的笔下没有春天”又成为一个专题化的教学内容。再则,鲁迅研究专家林志浩教授对于《祝福》的解读,着眼于鲁迅《灯下漫笔》所概括的“两个时代”,启发我从“人的存在”和“人的命运”的历史性、社会性和时代性的角度,探讨祥林嫂的生命悲剧,引导学生不要单一去看待祥林嫂的典型形象的文学化塑造,而是要从广阔的社会历史和深远的思想文化史的角度去审视和深思中国式社会人生。尤其是小说《祝福》关于“灵魂之有无”的纠葛和痛楚,也正是鲁迅式思维和思想的深刻与卓绝,乃至小说里的“我”的叙述视角及存在也富有了独特的意义。

鲁迅作品教学,重要的一点便是鲁迅思想和精神的解读。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最早对鲁迅精神作了高屋建瓴的概括。20世纪80年代选入教材的选段,便是以《鲁迅的精神》为题目,此外,很多人对鲁迅及其作品的种种评说也可以作为参考。

钱理群先生《心灵的探索》给予我的震撼和开悟,引领我窥探鲁迅的精神世界。鲁迅的精神世界是个极度隐秘的情感世界,也是一个丰富的心灵世界,更是一个深刻的思想世界。鲁迅的文字多从心底流出,不瞒不骗,睁眼看,用心看,也用心思考,用心的砧淬炼着文字,常常是研磨着心血来书写文字,又因为鲁迅内心深处的深重郁结,浓得化不开,解不开,便也常常用了曲笔,含蓄甚至隐晦。这也是鲁迅留给阅读者的一种文字障碍,需要阅读者顺藤摸瓜,沿波讨源,披文入理,知人论世。

记得一个夜晚读《秋夜》,不知怎么就读出了一种惊心动魄的感觉,在这种感觉里,还读出了绝望里的希望,孤愤里的温暖,死寂里的生机。第1段中那个经典的表述,其实就是一种百无聊赖的寂寞与孤独的抒写,而后“夜的天空,奇怪而高”,“非常之蓝”的天空里“闪闪地图片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给人一种神秘而近乎恐惧的感觉。在一种近乎绝望的情绪里,“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瑟缩地做梦”,三个梦的余韵里,袅绕了“春”的讯息,“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如同一道亮色,而这亮色又有着几分愁惨,几分冷酷。接着是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这春秋季节,之于小粉红花,之于落叶,是各个不同的欢喜和悲伤,让不确定的存在交融欢喜与悲伤,有一种无从捉摸的无力感和虚脱感。而枣树“最直最长的几枝”“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刺得天空“闪闪地鬼图片眼”,刺得月亮“窘得发白”,由此见出了枣树的力量、枣树的威猛、枣树的无所畏惧。因为枣树的存在,天空“不安了,仿佛想离去人间”,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东边去了”,“而一无所有的干子,却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的图片着许多蛊惑的眼睛”,枣树的执着、枣树的义无反顾、枣树的誓不屈从,见出了枣树虽然孤独孤愤,却是卓绝了一种勇毅与顽强,一往无前而决不罢休。夜游的恶鸟,吃吃的笑声,许多小飞虫,把夜的安静与寂寞,把内心的空荒与冷落,交织一起,在一种夜色深浓的氛围里,写出了内心深处的荒凉与孤寂。“一枝猩红色的栀子”呼应了“小粉红花”,又由“猩红的栀子开花时”,引出“枣树又要做小粉红花的梦,青葱地弯成弧形了”,这是希望的梦,这是希望的花开,也是希望的硕果,一切的荒疏与空落终将成为过去,而生机和活力又将是生命的另一种光彩了,如枣树“青葱地弯成弧形”。这时候,又出现了一个“小青虫”的描写,因为追光而来,追光而死,在作者的笔下成了“苍翠精致的英雄”,让作者“默默敬奠”。综述上面的梳理性解读,这棵枣树,其实就是作者自己的化身,百无聊赖,孤独,孤寂,同时也满怀孤愤和孤傲,在“秋夜”这样一个特定的情境,心事浩茫,思绪万端,挣扎,煎熬,同时又没有失去希望,而且是满怀期待。《秋夜》的基调色彩是暗淡的、愁惨的、阴冷的,作者内心却燃烧着一种热烈的渴望,渴望生机,渴望力量,渴望精神的抖擞和强健,渴望生命的挺拔与昂扬。现实的一端,是不尽如人意,让人绝望,而思想的憧憬,则是无比鲜活的希望与美好。鲁迅的真精神,便是对于未来的祈祷和未来的坚信,然而穿越黑暗的过程,则是壮烈的、残酷的,必然有无数的“英雄们”为了光明的追求而以身殉道,这既是向死而生,也是垂死挣扎,期望于生机勃勃的生活,期望于健康明朗的生命,活出人的姿态和气象,一如枣树的存在。

鲁迅作品是常读常新的,因为鲁迅的很多思考,既有对历史的深重积习的深刻考察,也有对现实的深浓黑暗的深刻感受,但对于未来,一个不能明确也万难确定的未来,鲁迅是满怀希望的。在鲁迅思想的时空里,空间的确定,时间的不确定,纵横交织,经纬交错,便也驳杂了一种丰富的痛苦,复杂的情绪,深刻的思想,宏阔的精神。

 

——原载《语文学习》2021年第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