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怎样锤炼学习的意志力
发布时间: 2021-12-13

在语文教学中怎样锤炼学习的意志力,我想以下的做法或许是有益的。

一、提问的多次修改

课堂上,我们提倡学生发问,但只能满足学生提出的一个问题。其实提问大有讲究,问题有无质量,问得是否恰当,问得是否新颖、富有艺术性,都值得探讨。比如,学习鲁迅的《故乡》,学生问“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木偶人呢?”这个问题不切实,因为“为什么要写”是作者思想深处的东西,只能大致地推测,如果改作“木偶人的具体表现有哪些?这些描写表达些什么?”就有针对性了。一般说来,人们把这样的问题推敲看作教师的事,其实让学生反复思索与推敲,提炼最佳问题,是促进其深入思考的有效途径。提问有会与不会之分,经常让学生修改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能有效地提高先说会问的能力。会问往往是会学的先兆,这一点开掘了,益处甚大。

顺便讲到回答的修改。课堂上,我们提倡学生踊跃答问,但往往是简单化处理。一生答完,对,即作肯定;错,即令其坐下再换一人。如此三四次,问题得解即罢。其实,这里有一个非常值得开掘的环节,即要求学生针对第一位学生回答的正误,总结其得失,或讨论“他这样回答为什么正确”,或讨论“他这样回答误在何处,如何修改”。一次修改不行,再来几次。这样做既是进一步求得正解的过程,也是引导学生不断思考、砥砺的过程。长此以往,学生会明白:凡事,不要率尔而作。反复之中精益求精自有好处。

二、逐步增大思考容量

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咬住问题不放,步步深入探究。有一种教材就《石钟山记》设计了这样一个思考题:

苏轼认为:“事不耳闻目见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你同意吗?你有没有新的看法?

揣摩这道题题意,是希望学生提出与苏轼不同的看法。这样的讨论与思考有意义吗?不仅没有,而且有害。因为苏轼作出判断明显有一个前提:臆断。凡是臆断,不管是否“耳闻目见”,判断都错。因此,苏轼的话一点也不错。忽视苏轼所用的臆断一词,草率“反弹”,连读懂原句意义都没有做到。长此以往,就会养成断章取义、马虎从事的坏习惯。

那么,苏轼这句话就没有思考的意义了吗?有的。请看下边的思考过程的设计:

第一步:苏轼通过考察,叹郦道元之简,笑李渤之陋,得出了自以为正确的结论。但读了明代罗洪光《念庵罗先生文集》卷五《石钟山记》和清代俞樾《春在堂随笔》卷七记载的彭雪琴的实地考察,才知道苏轼也受了大自然的捉弄。原来苏轼六月访山,适逢涨水期,因而未能得见全貌。罗、彭二人在冬春时节江水下落时才明白:“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对此,你对“耳闻目见”有何理解?

经过讨论明确:“耳闻目见”强调了实地考察的重要,这是对的,但时空限制往往使“耳闻目见”也有局限性。这样就发现,时空限制是认识的第一困难。

第二步:苏轼有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按苏轼的观点,“身在此山中”,耳闻岂不真切?目见岂不具体?为什么又“不识庐山真面目”呢?用苏轼之诗来证苏轼之文,自相矛盾了吗?

经过讨论明确:不矛盾。苏轼之文强调“考察”,苏轼之诗强调“视角”。二者结合,才有可能准确认识事物。这样就发现,视角限制是认识的第二个困难。

第三步:苏轼在《石钟山记》一文中描写了夜探石钟山的惊险。这不是虚夸,石钟山确实险峻。“从江天一览亭西出月亮门,登上矶头石俯瞰,但见石壁如削,直下百十丈。”可想见苏轼深夜出没于绝壁深潭间,确乎有性命之忧。苏轼的实地考察与其他人简单行事便得出结论形成了鲜明对比。可见苏轼写考察之险是有寓意的。怎样认识?

经过讨论明确:要打破时空限制,勤于变换角度,往往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有时甚至是牺牲自己性命。追求真理要有勇敢精神。这样就发现,勇气是认识的第三个困难。

第四步:有人新近探访石钟山,认为“全山皆空”的说法还需证实,空山内长、宽、高、低、大、小等数据至今还未得到。“如钟覆地”能说是最终探查、研究的成果吗?对此,你能得到怎样的启发?

经过讨论明确:认识事物有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这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往往需要几代人共同努力。这样就发现,认识无涯而生命有限是认识的第四个困难。

如此让学生抓住一个问题层层深入地讨论,等于让学生的思维进行“跨栏赛跑”。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不是一个释疑解惑者,而是一个设置思考障碍者。之所以如此,是让学生的思考火轮不停地螺旋上升地飞转。应该说,这是富有教学论意义的。题海战术不对,因为靠量的增多难以奏效;抓住一个问题,分层探索,量不多,而难度在增大,学生思而得知的乐趣能应运而生。最大的乐趣是战胜种种困难之后的喜悦,而不是围着肤浅的问题做一番游戏后的轻松。

三、作文的全过程反复修改

讲快速作文,我不反对,但对于学习写作者而言,我以为还是慢速作文为好。一节课写一篇千字文,好不好?要看质量;一学期只写一篇千字文,好不好?要看实效。我的体会是,一些写作能力较差的学生,如果让他一学期只写一篇往往很有作用。有一种现象很常见很有趣:某学生平时最懒于作文,考试了,半小时也快速诌成一篇。分数不高,但也不低。扣题了,有头有尾了,能给个及格分了。如此反而与中等水平的平时苦练作文的学生相距不大。如此,懒学生便依旧懒下去。

如果平时训练,抓住他不放,一篇作文写八次又如何呢?我做的试验能反映三个阶段的变化:第一阶段,“野蛮”逼他写:没有变化,重写;只变化一二处,重写。第二阶段,出主意诱导他写:变得对不对?点一点;变得好不好?点一点。为什么不一上来就走这一步呢?让学生自己体会求变的难处。真正感到难了,有了“愤悱”之意,第二步就有效了。第二步的“变得好”不过是相对而言而已,还必须有第三步和重写,即想办法促进他写得美一点。这自然也有弹性,只要有进步就好。这位学生写《我的校园》八易其稿,最后达到在校刊上发表的水平。编为一册,留作纪念,师生均尝到了乐趣。

以上介绍了三种做法,举一例而已,还有“变化记忆”“阅读长文”“抄读”“一文多写”“一材多用”等。只要有意于磨砺学生的意志力,教师的办法总是很多的。当然,磨炼要讲科学和艺术,一篇千字文抄写一百遍那可是摧残了。

当前,人们正在进行创造能力培养的研究。创造,涉及积累、方法、品格等问题。不论怎么说,真正的创造者都必定是一个意志坚强、富有探索韧性的人。因此,探讨培养学生的学习意志力当不是一个小问题。

陈军

转载自《语文学习》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