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彦、张茂增:后疫情时代大学语文理论体系建设与课程改革探析
发布时间: 2022-04-11



摘要:大学语文是我国高校面向中文专业以外的其他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一门重要公共课程。改革开放以来,大学语文在课程改革和理论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在与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上却存在薄弱环节。在后疫情时代,在新文科风向标的引领下,认真探讨大学语文理论体系建设与课程改革,切实提升大学语文教学质量,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大学语文理论体系课程改革


当下,大学语文教育已进入深层改革阶段。笔者立足教学实践,在探讨改革开放以来大学语文重新开设的历程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梳理了大学语文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和完善过程,剖析了课程改革的路径和成效,以期为后疫情时代大学语文教学范式的转变、语文学科的建设及育人机制的完善做些许贡献。

一、我国语文教育的政策史梳理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高校教育工作,在顶层设计的指导下,语文教育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入推进,我国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持续向好。2017年,国务院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制定了以新理念引领教育现代化,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改革创新驱动教育发展,协同营造良好育人生态等新规。随后,教育部针对语文学科发布了一系列配套文件。如教育部1号文件《教育部国家语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中规定:“语言文字要从幼儿园抓起,要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为了优化教育资源,实现无地区差异的同等教学,陈宝生在该年度的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中小学教材建设,完成义务教育道德与法制、语文、历史16册教材编写工作”。2018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义务教育语文、数学、化学学科教学)》,对加强师德师风教育、提升教师培训质量提出要求后,更是将语文教学改革提到了新的高度。总之,从政策史梳理看,我国语文教育体系的建立已由探索阶段发展到完善阶段。

二、大学语文教育理论体系的建设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语文教育事业成果,大学语文教育理论体系建设方面的成绩令人瞩目。

(一)涌现了一批乐于奉献的语文名师

1978年,国家重开大学语文课程,匡亚明教授提出开设这门课程的四大目的,即“交流工具训练作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传承;对现代人类共通精神文明的建设;应对和解答当下社会的各种文化困惑。目的明确后,大学语文的课程建设走上了正轨,匡教授由此成为语文教育理论建设的拓荒者。顾黄初教授则在探索语文教改之路时谈到,任何一门学科的建立,要有“史”作为依托,特别是对一个比较成熟的学科来说,要“由史切入,由史展开”,用“史”的思维考察和审视。钱理群和孙绍振受叶圣陶、夏丏尊等名师“美育培人”的熏陶,对经典原著的解读独具匠心,如对同一题材的文学作品,他们习惯于引入时代背景、美学元素、人文情感等,使作品的“灵”与“肉”在阅读和解说中得到升华。由此,大学语文从注重技能的培养逐步转向了知识技能和人文素养综合培养。

(二)促成了一系列大学语文教育理论成果

“何为大学语文,大学语文何为?”这是大学语文之父徐中玉提出的问题,也是语文界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在他和同行的努力下,间断十年的大学语文课程恢复开设,语文教材重新编写,语文教师开始培训。在其主编的《大学语文》(修订本)的前言中,他将大学语文的性质定位为“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同时,认为大学语文课必须解决的是当代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精神文明问题。匡亚明、齐森华、许杰是西方建构主义的践行者,提倡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能力,比如诗歌鉴赏教学不再是老师唱独角戏,而是学生在课堂上配乐朗诵,老师在台下或吟唱或聆听,而后给出参考意见,这样就把传统的“重师”“重教”变成“重生”“重学”“重实践”的新授课方式。新时代大学语文在学科自信、学科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谭帆、张福贵、何二元、刘文菊等在新文科风向标的引领下,一方面在语文学科的教育史、课程论、学科的教育学、资料汇编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另一方面对红色文化一流课程建设,创设行走的红色文学课堂,运用经典阅读+文学行走的模式做了积极探索。课程思政在大学语文理论创新方面还处于摸索阶段。王显槐主编的《大学语文》涵盖了国学经典、爱国诗歌、理想信念等十个单元45篇文章,教材内容始终围绕思政主线展开,这类教材对职业院校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有一定的导向意义。

三、大学语文“教”与“学”的困境

(一)中学语文与大学语文衔接的困难

语文是母语,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工具学科。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王文湛先生曾谈到,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一共上课9522节,小学到高中共上课13000节,语文占总课时的21%以上。作为最重要的一门学科,中学语文教育改革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2018年教育部出台最新高考改革后,学科难度提升,语文成为区分度最大的一门学科。在顶层设计、配套政策支持下,全国中小学语文改革攻坚战全面打响,从近几年高考成绩的区分度看,语文改革的成效显著。中学语文和大学语文是一以贯之的,按理说,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导下,基础扎实、写作能力强、表达能力好的学生在大学阶段会进一步提升语文能力,但实际情况是大学语文课程在综合院校里处于边缘化地位,文科的文秘教育、公共管理等专业不开设大学语文课,理工科的大学语文则流于形式,一些二级学院甚至取消了这门课程。长此以往,中学语文与大学语文就不可能很好衔接。

(二)“大语文”时代下,大学语文的课程改革

相对滞后“大语文”是以“语文”为核心,以文学和历史为主线的文学、文史、文化、社会常识等学科的综合概念。语文成为重中之重,意味着“大语文”时代已经到来,我们要认识到学科“一脉传承”的特征,即高校语文课程也要审时度势地进行改革。近年来,针对大学语文学科建设中思维固化、课程同质化、专业扁平化的问题,专家学者们一直在探讨解决的路径,但是在课堂实践中,师生表现出来的负面情绪却令人匪夷所思。课程改革,一与教材有关,二与教法、教具有关,三与学科建设有关,但是改革的中心是“教”与“学”,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完成度如何,接受性如何,反馈效果如何,都与其息息相关。纵观四十年的大学语文教学历程,似乎在这方面走得格外缓慢一些。

四、后疫情时代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路径

(一)以德立人、守正创新

落实高校立德树人、铸魂育人根本任务的中心环节是课程思政。大学语文的定位应该是通识教育,它对人类精神文化的传承、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健全人格的形成,文化修养、审美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大学教师要提高自我修养,以身作则,读真书、讲真话、做真我。大学教师和学生对话要与文本切合,授课教学时要协调好个人和班级的关系,要将语文课程思政贯穿始终,在对话教学中要守正创新,不能让语文核心素养培育工作片面化、程式化。

(二)“在地融合”,注入跨学科交叉研究的科学方法

2020年,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讲到,“鼓励具备条件的高校积极设置基础研究、交叉学科相关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本科生培养”。结合各院校实际情况,将自然科学、社会哲学等相关知识融入大学语文的教学中,用交叉视野来拓宽语文教学内容,挖掘语文教材内蕴,提高语文教学之魂,这对大学语文课程建设至关重要。就拿在艺术院校中开设的大学语文课程来说,结合艺术学院、国际交流学院等协作成立跨学科国际实验语文工作坊、实验室,定期邀请国内外优秀的学者来研讨讲学,观摩课堂,培育作品,其目的是在国内与国际语境的实践活动中以文学的立场向优秀的传统文化致敬。

(三)推进“精准教学”方案的实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2021年新修订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如下目标: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合作意识、社会关怀意识及社会责任感”。学生独立精神、社会关怀意识的培育是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育人机制建立的结果,也是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成果。一般而言,认真的态度、科学的方法、良好的习惯、持之以恒的决心催生了个性化学习,但同时教师的“精准教学”也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良好诱因。“精准教学”即因材施教,是教师建构科学的教学结构、细化教学流程,促进学生“三维”目标协调发展的前提。在新文科方案的导向下,大学语文课堂在构建“精准”模式方面还要探索出“金课”类的成熟方案,只有这样,在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方面才能事半功倍。

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始终要围绕课程思政这条红线,训练听说、识字、鉴赏、书写能力,贯彻三全育人机制,落实知行合一、实践育人的培养目标。后疫情时代,当信息化教学成为“标配”,新文科成为风向标时,大学语文要不断建全、完善理论体系的建设,还要在课改中规范精品课程、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赓续红色血脉,如此,大学语文教育才能更上一层楼,高等教育发展的春天才会如期而至。


高彦 张茂增 西北师范大学

原载《语文教学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