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树元、苏新春:重视语文知识教学,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发布时间: 2023-04-09

摘要:语文知识教学是语文教育的核心,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中最为关键的一环,起着奠基性作用。历史上,部分语文课程标准及教学在不同程度上有淡化语文知识的现象,这一问题必须引起重视。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语文素养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和一线教学应重视语文知识,在巩固学生语文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育;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素养


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陆俭明等语文大家曾多次表达对中小学语文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担忧。吕叔湘先生曾在《人民日报》撰文对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耗时多、成效少的少慢差费的现状深表担忧。[1]四十年过去了,陆俭明再次提出那么如今我们国民整体的语文能力如何?还是不容乐观,亟待提升。大家普遍感到,目前小学、中学的语文教育离国家对语言、语言能力的要求相去甚远[2]


一、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知识的淡化


“课程大纲(课程标准)是一门课程的纲领性文件,‘纲举目张’,对它在课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特别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数、教学要求、教材编纂等问题,更是重中之重。”[3]

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客观清晰地显示出语文自设科百余年来,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知识时有淡化的现象。[4]笔者对历来各版小学、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内容进行了统计,发现在重视语文素养的同时,呈现出对语文知识淡化、弱化的趋势。[5]语文知识本应起到基础性、核心性的重要作用。如果我们不去正面解决这一问题,不去全面、系统地处理其中诸多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与转化机制,只是一味地强调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6],会在教学中影响对它进行科学、客观的研究和合理的外理.

语文课程标准起着“纲举目张”的作用,是教材编写、教学展开、考试评价的重要依据和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应该对语文知识的基础地位与基本作用有清晰的说明。


二、语文教学活动对语文知识的弱化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活动过程中存在弱化系统学习语文知识的现象,特别是涉及语法、句法等基础语言知识方面的教学。语文教学更多地侧重人文性的熏陶和感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认识、学习和掌握。

张传宗指出,“在语文教学的实际操作中,造成效率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由于脱离语言文字架空的东西太多了”。在教读课文、做课文练习、指导作文等情况时,不讲语言文字的架空情况太多。[7]张枚指出,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前,语文知识已逐渐地淡出了语文教学的现实,传统的语文知识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和价值受到了最为严厉的质疑[8]宋志红提出,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认为,系统完整地讲授语法和修辞既耗费课时又枯燥乏味,常常低效无用,反而加大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难度。因此,索性回避不讲[9]温儒敏回顾新课改以来的经历时,总结道:“当时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想突出人文性,是有针对性的,希望改变教学中过分注重应试操练的倾向。但是十多年课改下来,发现这样来定位语文课程性质,比较空泛,容易只是往人文性倾斜,掏空语文课程的核心,把语文课上成一般的思想修养课。[10]唐蓉提到,一时间,在一线的初中语文课堂上,语文知识教学成了可有可无的部分,无效热闹充斥语文课堂,语文课失去了语文味,语文知识遭到放逐,语文知识教学淡化现象十分严重[11]郑逸农指出,实施新课改以来,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大多以人文理念来编写,重人文、轻语言,从教材首页·致同学'的话,到目录中各个单元的名称,再到每个单元甚至每篇课文的导语,都体现了人文至上的特点。[12]此外,郑璐、吴洁等人也表达了对当前中小学弱化语文知识、语言知识教学现状的担忧。

三、重视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培养核心素养


中小学语文教师和学生都必须重视语文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扎扎实实地筑牢语文知识根基,如此方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行稳致远。

随着教学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人们对语文学科的认识逐渐明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语言和语文知识、掌握语文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具体和细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和认识,全面提升核心素养[13]。在这段文字中,语言一词一共出现了6次,突出表现了新课程标准对语言知识的重视程度。重视语言、语文知识教学,培养语文能力,在我国的语文教育中是有传统的。

叶圣陶认为,语文是现代中国人社会生活实践必需的工具,“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语言是一种工具,就个人说,是想心思的工具,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就人与人之间说,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14]张志公曾呼吁,现在是应该充分重视语言文字工作、重视语文能力培养和提高的时候了。当今的社会是信息社会,人们的交往、交流比任何时候都要频繁,各方面的竞争也日益激烈。社会的竞争、国家的竞争,首先是信息的竞争...人们传递信息的手段也越来越丰富,但不管有多少手段,最根本、最有效、最重要的还是语言文字[15],并提出衡量语文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能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实在在的运用语文的能力[16]。张传宗明确提出,加强语言教学才能为语文课开辟一条正确的教学路子,纠正目前教学中存在的忽视语言教学的种种弊病。这是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率的必要条件[17]李宇明认为,语文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三个方面:语言文字,语言文字的运用,语言文字及其运用所负载的文化内容(包括文学等)[18],强调了语言文字的重要性。陆俭明认为,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使学生掌握好书面语,培养全面综合的语文能力;这也可以说是语文教育的主要目标。语文课程定位就该定在这里。[19]李宇明指出,语文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发展学生〈包括其他受教育者)的语文能力。[20]顾之川在谈及刘国正先生的思想时,提到他(刘国正)认为语文能力培养要靠训练….…应始终坚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21]于漪指出,课堂教学要处理好知识、能力、智力三者的关系。讲述任何语文知识都要着眼于学生语文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22]苏新春指出,语文知识指的是为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母语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需要纳入教学环节的有关语言结构与语言应用规律与特点的语言文字知识,包括文字、词汇、语音、语法、修辞、逻辑、写作等方面的内容..….语文知识可以是成系统的完整的语文知识,也可以是在教材与教学中的某个部分某个环节中以个别、零散形式存在的语文知识。[23]苏勇认为,语文的魅力首先来自语言,语文学习的前提是语言学习[24]

诸多学者都深刻感受到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语言文字知识的基础性和重要性。中小学一线教学只有在语文知识和语言知识教学的问题上统一认识,并旗帜鲜明地教学语言文字知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语文教学效果差的问题,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实际上,一套语文教材总是由字、词、句、段、篇、章构成,以及伴随其中的语法、修辞等知识,如果忽视了最基础的语文知识要素的教学,空谈能力和素养,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课文知识讲解到课后习题、作文练习、考试训练、演讲比赛等,都须有意识地强化语言知识练习和语文知识学习。

四、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相辅相成


关于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及素养的关系,雒进才认为,语文知识向语文能力的转化,是语文教学研究领域中一直未能解决好的一个问题。[25]在素质教育中,既要注重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又要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我们有理由相信,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温儒敏认为,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26]陆俭明提出,国家语言能力的基础是国民个人的语言能力、全民整体的语文素养与能力,所以不断提升国民个人的语言能力已成为关涉国家安全的语言战略实施中语言文字的基础性建设”。[27]苏新春指出,语文课中最实的内容就是语文知识,它是知识往能力、能力往素质转化的基础与起点。语文知识实了,语文能力与语文素养就有了依托;语文素养高了,人文素养的转化与积累就有了更好的条件与载体......只有当语文知识这一块做实了,能力训练与素养培育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如果这一块没有落到实处,不仅语文素养难以落实,还很可能将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混而同之,甚至等而代之[28],明确指明了语文知识对语文素养的决定性作用。以上学者谈及了语文知识、能力、素养的表里与转化关系,并将个人语言能力上升到关涉国家语言战略的高度。

新课程标准对“核心素养是这样表述的:“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29]关于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之间的关系,新课程标准是这样评价的:“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发展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二者相互促进。语言文字及作品是重要的审美对象,语言学习与运用也是培养审美能力和提升审美品位的重要途径。语言文字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文化积淀与发展的过程。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30]

新课程标准对核心素养内涵和外延的介绍,强调了语言文字和语言学习的基础作用与重要地位,这与我们强调中小学应重视语言知识教学,培养学生语文能力,进而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相一致。事实上,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相辅相成、水**融,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最终会体现为语文素养,不能撇开语文知识谈语文能力,也不能撇开语文能力谈语文素养。苏新春、赵树元在回顾语文教育发展沿革的基础上,提出语文教育的变革与进化应追求'完善'而不是'替代语文教育展现出从对语文知识的追求到对语文能力的追求,再到对语文素养的追求是很值得肯定的......”, 并提出放弃语文知识的教学则肯定是放弃了一条能够自觉、有效、快速提高语文素养的途径。割裂'语文知识'与语文素养'之间的有机联系,显然是不科学也是不合理的[31]语文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值得更多的人来关注与研讨。

 

参考文献


1]吕叔湘. 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N. 人民日报,1978-03-16.

2][27]陆俭明. 语文课程所担负的任务与责任——兼说提升国民个人语言能力的意义[J. 语文建设,201825.

3]苏新春. 论课程大纲对教育教材语言的影响与支撑[J. 语言政策与语言教育,20201.

4]课程教材研究所. 20 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540.

5][31]苏新春,赵树元. 语文素养教育时期不可忽略语文知识教学[J. 语言文字应用,20221.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

7][17]张传宗. 加强语言教学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率[J. 课程·教材·教法,19955.

8]张枚. 春风又绿江南岸说起——略谈被忽略的中学语文基础知识教学[J. 基础教育研究,200711.

9]宋志红. 不可忽略语文知识与文学常识教学[J. 中学语文教学,20138.

10]温儒敏. 语文课要聚焦语用”——在济南明湖中学的讲话[J. 语文教学通讯,20147.

11]唐蓉. 初中语文知识教学淡化现象透视及改进策略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2014.

12]郑逸农. 语文教材须彰显语言意识[J. 语文建设,201619.

13][29][3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45.

14]任苏民. 叶圣陶教育思想研究[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8114.

15]张志公. 全社会都来重视语文能力的培养[J. 语文建设,19974.

16]张志公. 张志公文集·语文教学论集[M.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2.

18]李宇明. 语文现代化与语文教育[J. 语言文字应用,20021.

19]陆俭明. 语文教学定位应定在哪里?[J. 语言文字应用,20073.

20]李宇明. 语文教育的七个维度[J. 语文教学与研究,201334.

21]顾之川. 试述刘国正先生对语文教育的贡献[J. 中国教育科学,20162.

22]于漪. 于漪全集·语文教育卷[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164.

23][28]苏新春. 语文知识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及探索[J. 语言规划学研究,20192.

24]苏勇. 深度学习理念下的语文阅读教学[J. 语文建设,20223.

25]雒进才. 论语文知识向语文能力的转化[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6.

26]温儒敏. 学生的语文素养从哪里来?[N. 中国教育报,2012-09-03


来源|《语文建设》202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