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经典,卓越成长——记语文卓越教师班经典研读交流活动
发布时间: 2023-04-30

426日下午,第八届语文卓越教师班举办经典研读交流活动。本次读书沙龙以小组研讨的形式开展,我院教师余凡、安宁、方媛、曾礼军、崔小敬出席指导。

 

第一小组成员重点研读钱理群《名作重读》,分别就鲁迅作品阅读方法、阅读心得、陌生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展开分析,对作品内容、阅读方法、解读方式及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表达自己的见解。余凡就小组成员的解读汇报作了精彩点评。余凡重点指出,作为卓越教师班的成员和未来的中学语文老师,应当广泛阅读语文教学相关书籍,提升自身的理论积淀和师范技能。随后,余凡还与同学们探讨了文学解读的边界和创造性阅读教学方式,令同学们受益匪浅。

 



第二小组成员对孙绍振《名作细读》进行了展示与探讨。以《名作细读》第一章“在大自然面前的审美心灵变幻”为重点,从“导入”“自然之美”“文字之美”“情感之美”“总结”五个方面进行阐述。对于以上汇报,安宁给予了一定的肯定。进一步地,安宁指出,从学术的角度来看,《名作细读》是朱熹所说的“细读”,而不是英美新批评式的“细读”。这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更大的视野。此外,组员们还就“如何把握文本解读的尺度”等问题与老师进行了交流,收获颇多。



第三小组成员阅读研究的书目是孙绍振《名作细读》。组员们梳理了这部作品的基本逻辑与框架,从面对自然时的审美心灵、解读文本时的作者意识、分析作品时的融合趣味以及小说世界中人物与情节的关系这四个方面,结合具体的文本作了简要的梳理和分析,并从中提炼出了基于教师视角的名作细读的启发与经验,从而能够更加细致深入的楔入文本,为学生建构一个更卓越、更精品的教学环境。方媛指出,要突破常规的向度,更好地细读、解读文本,发掘其中所蕴含的深厚价值与内涵,以“二月春风似剪刀”诗句为例,与组员们展开了深刻的交流,同时也为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打造卓越的语文课堂提供更加深刻全面的思路。

 

第四小组成员共同研读了《解读语文》一书,收获颇丰。首先,组员就“文本解读的方向性问题”“阅读过程中的三个主体和文本结构的三重层次”“探索文本结构的深层文化密码”“比较阅读”“读写身份互换”等方面汇报了各自对《解读语文》的理解和思考。接着,针对文本解读的有关困惑进行了师生讨论与交流。曾礼军充分肯定了小组研读成果,并就同学们的困惑给出了解答。针对教师在文本阅读中的特殊身份问题,曾礼军提出“教师既是文本的解读者,又是虚拟的作者”。曾礼军还建议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内容和文学体裁的关系,通过落实文本内容和教学要求把握“比较”的限度,灵活协调讲授文本背景、作者经历与文本内容的顺序。

 

第五小组成员分别分享了《名作细读》《人文课堂》《文言文教学教什么》以及《钱理群中学讲鲁迅》四本对于教学具有实践指导性意义的书籍,为组员介绍了其中的重要教育理念以及自己的阅读感悟和实践心得,也有成员分享了自己对于中学语文课堂中《史记》教学的所思所悟。崔小敬与组员们进行了针对性的深入交流,在点评中也指出了报告形式等方面的优缺点,同时鼓励组员们继续通过阅读收获新发现,朝着“成为卓越教师”的目标踏实迈步前行。

 

 

本次经典研读交流活动,不仅给卓越教师班成员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也打开了的教学思路,彰显了教学个性,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力地促进了成员们教师专业化的成长。


来源|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