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桎除梏,道阻且长——记朱国华教授“漫长的革命:西学的中国化与中国学术原创的未来”讲座
发布时间: 2025-03-28


326日上午,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院长,中文系及国际汉语文化学院联聘教授,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教育部高等学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会长,《文艺理论研究》主编朱国华教授应邀于人文学院四楼研修室为我院师生们带来了一场题为“漫长的革命:西学的中国化与中国学术原创的未来”的讲座。

 


本次讲座由我院高玉教授主持,张弘(普慧)教授及相关专业教师和同学到场聆听。

 


讲座伊始,朱国华教授指出晚清以来我国人文社科领域似乎唯西方马首是瞻,并抛出“中国学术原创未来将会如何”这一问题,后引陈寅恪“西学的中国化才是中国学术原创的前提”作为回答。然而,西学的中国化在当下面临着诸多阻碍,需加以客观理解。继而,朱国华教授从“民族文化无意识”“当代西方人文学科的政治转向”“前辈大师接受西学的历史经验”三个维度展开论析。

 

就“民族文化无意识”这一问题,朱国华教授指出,历史上中国对西方人文学科表现出的“欲迎而拒”的矛盾心态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日本学者竹内好将这种在文化上与西方刻意保持距离的“民族无意识”概括为“东洋的反抗”,这反映出民族国家面临的两难政治焦虑:是以丧失民族特性为代价西化,还是选择固步自封,等待降为“劣等 民族”的悲惨命运?“东洋的反抗”心态的存在,注定使西学的中国化面临“自我拉扯”的阻碍。

 

继而,朱国华教授就“当代西方人文学科的政治转向”这一问题展开论述。进入正题前,朱国华教授梳理了中西方的认知型差异,西方的“知”致力于寻求事物表象背后之本质,而中国的“知”则是述行性的,思想者们更关心如何构建社会内部的和谐秩序。因此,重逻辑推论的西学在中国文化中并无供其发展的丰厚土壤,西学在东渐过程中也就不可避免地被中国特有的认知型所过滤,甚至被重新形塑。20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的学术开始政治转向,学术研究突破文学文本而指向所有社会文本。朱国华教授强调,西方人文学科的政治转向与中国固有的政治文化传统虽有重叠,亦有显著的分野。

 

论及“前辈大师接受西学的历史经验”时,朱国华教授指出,国内学术大师对于西方文化的接受受限,他们在吸收西学时会不自觉地绕过异于我国文化深层结构的知识构型,依相似性法则取摄能与传统架构通融的西学要素。对此,朱国华教授总结道,民国大师们“绕道”后的必然选择就是回到中国文化传统中去。前辈大师绕过西学核心而转向传统学术的做法说明了我们曾获得过的西学成就是有限的,西学看似是获得了压倒性胜利,但中国的学术研究之根柢还处在“乾嘉学派”余风流韵的笼罩中。

 

那么,面对西学,究竟该何去何从?朱国华教授总结道,真正的学术原创有赖于对伟大传统的批判性继承,我们必须摆脱各种抱残守缺的心态,超越各种民族虚荣心和文化自卑,于批判中反思自身的不足。而在学习西学时,勿要担心被同化,而要大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在提问环节中,朱国华教授就科技高速发展下的学术环境、论文写作逻辑等问题与学生们展开深入的探讨。朱国华教授肯定了同学们在思考中表现出的问题意识,针对论文写作等具体问题提出了恳切的指导建议。

 

讲座尾声,高玉老师指出,朱国华教授厘清了中西学术的矛盾核心,并鼓励同学们继续深入思考朱国华教授提出的关于文学学术研究的终极问题。同时提醒同学们在学术实践中,不仅要有广阔的视野,更要有切实的现实关怀,深思研究的意义。至此,本场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鲍知秋 蒋 敏

图:潘馨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