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作文任务,或教师没有布置作文题,很多高中生不会主动写。他们习惯“待命”,“枪响即跑”—— 像运动员,或是逃命的兔子。
可能是我先前表达不够准确。我说学生未必需要作文题,还说“太像一道作文题,学生反而写不好”,等等,是一些个人思考。作文,最主要的首先在于学生有没有思考的自觉,然后是有没有表达的激情,最后才是方式方法。没有自由的思考,作文只会处于低效的重复状态。经过长期的作文练习,学生仍然没有主动的或自发的思考,这个现象需要解释。
“作文题”带有指令性,对学生而言,意味着他必须按具体的要求,调动有限的资源,不偏移地遵循指令,写出一篇完整的“作文”。无论有多“实用”,无论对他的评价有多关键,这都不是他自发的思考和自由的表达。一旦脱离这条轨道面向原野,就是百无一用。
学生究竟需要什么?需要在常规的固定思考之外发现问题,发现一些与众不同的事物、可以引发关注的信息,有一点顿悟、不同寻常的见解……有时,写作就是因为一点点好奇心,一波激情。在自由的想象中,胡言乱语胡思乱想甚至胡说八道,过后都可能出现创造性的思考,就算不多,也有了即将萌芽的种子。反思自己的教学,我可能低估了学生的冒险精神,一些学生的那股“疯劲”,也许是对循规蹈矩的平庸做出的反抗或突破,而我当时缺少智慧。虽然我没有压制,但是教师消极的态度可能让一些学生激情冷却,失去继续发展的可能。
那些写作者,哪里有什么“题”?小说家的故事确实可能就在我们身边,他们是一群“会想”更“会乱想”的人,他们的优势可能在于很早就摒弃了“作文题”。当然,很多知名作家来教高中生“怎样写高考作文”,则是另一种滑稽。
老师上作文课,可能自己也不会写。这种现象并非罕见,很多老师已经有勇气承认,因为他们接受的也是低质量的教育,而现实的应试教学不一定会暴露这个短板。有时,学生只要“见多识广”“耳闻目睹”“追根溯源”,敢写,会联想,就可能“顺流而下”“豁然开朗”;如果他不在乎所谓的评价,离开学校后,能保持并发展“听说读写”—— 特别是“想”的基本能力,或许能做更多的事。
现行作文教学的很多“题”不知是给学生“做”的,还是给教学管理部门“看”的。毫无疑问,在一个地区一二十万学生那里,即使是很糟糕的“作文题”,总会有人能写出好作文或“满分作文”,但是,这不能说明低质量的教学和检测是合理并有可持续性的。
如果命出的作文题让学生感到是一种审视,只是考查他“健康不健康”、是不是“积极向上”、能否在规定下“展示表态的优雅”,而他却认为情感和认知被漠视,那他能有写的欲望吗?又何谈能写好?低质量的作文练习限制学生的想象,漠视他的意愿,轻视或违背他的人格,要让他跪或趴在地上写,你认为他会有发自内心的呼喊吗?你能指望他写得“顺畅”吗?那么你还以为你是“语文教师”吗?每每看到自以为是的作文命题,我就很想知道命题人自己能写出什么样的合格之作—— 这个要求一点也不高,只是那踯躅而前的羊群从来不会集体回首观察心不在焉的牧羊人。
平时作文练习的要求,或是布置作文任务,是不是可以考虑做一些形式上的改变?学生从小见过的“作文题”已经很多了,不能把学生训练成见到“题”才能进入“写”的状态。在没有“题”时,他们有观察思考的习惯,能有发现,能想到一些事,能有一些想表达的想法,零零散散,不是“篇”(也未必能成“篇”),只是有表达的愿望和能力,成为个人习惯,或许是写作的基础。
在他们眼中,无所谓“用”与“无用”。学生在学,在生活,在经历,在思考,在发现,于是有一些表达,仅此而已。我们要引导学生适应这样的状态,即他不为写作而写作,而仅仅以之为某种生活方式。他在体验丰富的生活,对什么事物都有兴趣关注,对事物的存在以及“后来”“之外”有那么一点想象,这就很好了。因为无数的事物,会构成一个人的“世界”。 可能不止学生,一些写作者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并形成习惯。
在课堂,大多数作文任务实际是“怎样就一个题目写出符合要求的作文”,老师习惯了,学生也习惯了。难题可能因此出现:在没有“题目”时,他们不知道什么可以写;在没有“要求”时,他们无法动笔。中学毕业后,基本没有作文课了,他们可能会写格式和内容统一的思想汇报、工作总结,而任何没有模板的文字表达都会是难题。
如果作文过多采用命题形式,学生习惯了“命题”,特别是那些有关“大我”的大题或宏大叙事,他们可能就会忽视与日常观察思考、与“我的生活”的联系,转而认为个人思考无价值,积久便把作文与个人生活割裂,视为应试技术。他们可能会丧失“凭借材料发展思考与想象”,缺乏“推想”与“猜测”,可能会忽视生活中事物的丰富及发展。
实事求是地说,教会应试作文技法,半个学期足够。时下学生浪费的学习时间太多了。应当有更多的自由作文,否则学生的能力很难得到发展。
而作文命题,关键在于能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不能开启学生的思路,能不能保护学生的学习追求。有价值的命题,应当引导学生的学习,我甚至认为,一个有意义的作文题,有可能长久地影响学生对生活、对世界的认识。
那么,没有作文题,学生是不是就不能写?自由作文对一些学生的确是难题。以为他想自由地写,可是他希望你能提供几条路径让他越过藩篱。当年开始“自由状态下的写作”试验,我在黑板上写下一句“今天,我要自由地写”,然后我看着学生,学生也看着我。有学生迟疑地问:“这,是作文题吗?”一些学生的眼神和表情很有意思,就像多年后我才真正读懂《安娜·卡列尼娜》 中的列文和《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把土地分给农奴时的难题。从那以后的近两学年里,我一直让学生自由作文,至多提供两三句话或三五个短语,任其选择发挥。不必让学生“等待题目”,而只需一点启发,如一点小火花、一声异响、晃动了一下的影子等“激活”他们。学生很快习惯了,没有谁感到为难,没有谁向有关部门抱怨老师“不出题却逼我写”,也没有同行认为这是对学生不负责。高三复习阶段接触“规范”的作文命题,也没有学生认为“我自由惯了,不适应考试”。高中三年能自由自在地写,逐渐有信心,有了这样的底子后,他们不认为“制式作文题”“规范训练”能压制或毁灭自己的意志和激情。—— 没有你那些“作文题”,他们也有写一写的欲望,教学的目标也因此达成了。
不要过多训练学生对“题目”的基本反应,有价值的是引导他们关注事物,自主寻找“写”的内容,在思考中产生与众不同的表达愿望。教科书的内容和“单元学习与探究”,有可能引发学生的想法,但是否能引发他们产生自主的作文愿望,我并没有把握。毕竟教材内容组合体现的意志与学生丰富的生活尚有一定的距离,我们的教学还需要进一步的摸索探究,因而不妨多做一些尝试。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2025年第1期